形容聽取他人意見的成語
1取長補短
解釋 吸取別人的長處;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。
出處 《孟子 滕文公上》:「今滕絕長補短,將五十裏也,猶可以為善國。」
2廣開言路
解釋 盡量創造使人們能充分發表意見的條件。
出處 南朝 宋 範曄《後漢書 來曆傳》:「朝廷廣開言事之路,故且一切假貸。」
3集思廣益
解釋 集:集中;思:思想;廣:擴大;益:好處。集中群眾的意見和智慧;取得更好的效果。也指集中眾人的思想和智慧;廣泛吸收好的意見。
出處 三國 蜀 諸葛亮《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》:「夫參署者,集眾思,廣忠益也。」
4忠言逆耳
解釋 誠懇的勸告聽起來不舒服。逆:不順。
出處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留侯世家》:「且忠言逆耳利於行,良藥苦口利於病。」
5群策群力
解釋 策:計策;主意。群:集體;大家人。指發揮集體的作用;大家一起來想辦法;貢獻力量。
出處 漢 揚雄《法言 重黎》:「漢屈群策,群策屈群力。」
6良藥苦口
解釋 良:好;苦口:口味苦。有療效的好藥往往味苦難吃。比喻勸誡、批評的話;雖然聽起來不舒服;但很有益處。
出處 晉 陳壽《三國誌 吳誌 孫奮傳》:「夫良藥苦口,惟疾者能甘之;忠言逆耳,惟達者能受之。」
7從善如流
解釋 從:聽從;善:指高明正確的意見和建議;如流:像水從高處流下那麼快。聽從高明正確的意見和建議就像水從高處流下來一樣順暢。形容樂於接受別人提出的正確意見。
出處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成公八年》:「君子曰:‘從善如流,宜哉!’」
8偏信則暗
解釋 偏信:隻聽信一方麵的話;暗:糊塗。隻聽信一方麵的話,就不能明辨是非。
出處 漢·王符《潛夫論·明暗》:「君之所以明者,兼聽也;其所以暗者,偏信也。」
9廣謀從眾
解釋 集思廣益,聽從多數人的意見
出處 東漢·班固《漢書·郊祀誌》:「臣聞廣謀從眾,則合乎天心。」
10納諫如流
解釋 虛心聽取諫議。
出處 元 金仁傑《追韓信》第一折:「為我王納諫如流,因此上丞相奏準。」
11反聽內視
解釋 內視:向內看;反聽:聽外麵的。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,也能聽取別人的意見。
出處 《史記 商君列傳》:「反聽之謂聰,內視之謂明,自勝之謂強。《後漢書 王允傳》:「夫內視反聽,則忠臣竭誠;寬賢務能,則義士厲節。」
12公聽並觀
解釋 多方麵聽取意見和觀察事物。
出處 東漢 班固《漢書 鄒陽傳》:「公聽並觀,垂明當世。」
13惠施之謀
解釋 比喻兼聽則聰,善於聽取不同的意見才能明察善斷。
出處 戰國·韓·韓非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「張儀欲以秦、韓與魏之勢伐齊、荊,而惠施欲以齊、荊偃兵,二人爭之。」
14專心致誌
解釋 心裏很專一;注意力集中。致:極盡;誌:心意;誌趣。
出處 先秦 孟軻《孟子 告子上》:「今夫弈之為數,小數也,不專心致誌,則不得也。」
15聞過則喜
解釋 聽到有人批評自己的過失;就心裏高興。形容虛心接受批評意見。過:過失、錯誤。
出處 先秦 孟軻《孟子 公孫醜上》:「子路,人告之以有過則喜。」
16言聽計從
解釋 聽:聽從;從:依從。說的話都相信;出的主意、計謀都采納。形容對某個人十分信任。也作「言聽計用」。
出處 《魏書 崔浩傳》:「屬太宗為政之秋,值世祖經營之日,言聽計從,寧廓區夏。」
17引以為戒
解釋 引來作為教訓;警戒自己。常指用自己或別人過去的失敗和錯誤來警戒自己;避免重犯。
出處 清 錢大昕《士駕齋新錄》:「為古之士,當引以為戒。」
18全神貫注
解釋 貫注:集中在一點。全部精神集中在一點上。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。
出處 錢鍾書《圍城》:「人事太忙,不許我們全神貫注,無間斷地專懷念一個人。」
19自知之明
解釋 自己了解自己這樣的明智。指對自己的(優)缺點了解得透徹。明:明智。
出處 先秦 李耳《老子》第33章:「知人者智也,自知者明。」
20聚精會神
解釋 集中全部精神。原有集思廣益的意思;現常用以形容專心致誌;精神高度集中。
出處 漢 王褒《聖主得賢臣頌》:「明明在朝,穆穆列布,聚精會神,相得益章。」
21洗耳恭聽
解釋 洗耳:擦洗耳朵;比喻很重視聽對方說話;恭:恭敬地。洗幹淨耳朵恭恭敬敬聽別人講話。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。指專心地聽。
出處 元 鄭廷玉《楚昭公》第四折:「請大王試說一遍,容小官洗耳恭聽。」
22擇善而從
解釋 選擇好的而遵循;依從。擇:選擇。
出處 先秦 孔子《論語 述而》: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,擇其善者而從之。」
23豁達大度
解釋 豁達:開朗;大度:氣量大。形容人心的開闊;有度量;能容人。
出處 晉 潘嶽《西征賦》:「觀夫漢高之興也,非徒聰明神武,豁達大度而已也。」
24俯首聽命
解釋 俯:低下;首:頭;腦袋。低著腦袋聽從命令。形容馴服順從的樣子。
出處 漢 焦贛《易林 兌之否》:「俯伏聽命,不敢動搖。」
25虛懷若穀
解釋 謙虛的胸懷像深廣的山穀。形容非常謙虛。穀:山穀。
出處 先秦 李耳《老子》:「敦兮其若樸,曠兮其若穀。」
26博采眾長
解釋 博:廣泛;采:采納;長:長處;優勢。廣泛地吸取各家或各方麵的優點、長處。
出處 北齊 魏收《魏書 劉芳傳》:「考括墳籍,博采群議。」
27不恥下問
解釋 不恥:不以為恥辱;下問:降低身份請教別人。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。形容虛心求教。
出處 先秦 孔子《論語 公冶長》:「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,是以謂之文也。」何晏集解:「下問,謂凡在己下者。」
28明辨是非
解釋 分清楚是和非、正確和錯誤。
出處 宋 歐陽修《與王懿敏公》:「某竊位於此,不能明辨是非,默默苟且,負抱愧恥,何可勝言。」
29他山之石
解釋 別的山上的石頭。比喻能幫助自己提高見識改正缺點、錯誤的外力。
出處 《詩經 小雅 鶴鳴》:「他山之石,可以為錯。」
30博采眾議
解釋 博:廣;議:建議。廣泛采納群眾的建議。
出處 晉 陳壽《三國誌 吳誌 孫登傳》:「誠宜與將相大臣詳擇時宜,博采眾議,寬刑輕賦,均息力役,以順民望。」
31從諫如流
解釋 諫:直言規勸君主、尊長或朋友;使之改正錯誤。接受善意的規勸像水從高處往下流一樣順暢自然。舊指帝王樂意聽取下屬的批評意見。
出處 漢 班彪《王命論》:「見善如不及,用人如由己,從諫如順流,趣時如響起。」
32金玉良言
解釋 金、玉:比喻十分珍貴。良言:好話。比喻寶貴的勸告或教誨。
出處 元 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四本第三折:「小姐金玉之言,小生一一銘之肺腑。」
33博采群議
解釋 博:廣;議:建議。廣泛采納群眾的建議。
出處 《魏書·劉芳傳》:「考括墳籍,博采群議。」
34老大徒傷
解釋 老大:年紀大;徒:徒然。年老了還一事無成隻好悲傷而已。
出處 南宋·郭茂倩《樂府詩集·長歌行》:「百川東到海,何時複西歸。少壯不努力,老大徒傷悲。」
35拭麵容言
解釋 拭:擦;拭麵:擦去別人吐在自己臉上的唾沫;容言:聽取別人意見。泛指接受別人的批評,正確對待自己的錯誤。
出處 明·馮夢龍《東周列國誌》第四十五回:「婦人輕喪武夫功,先軫當時怒氣衝,拭麵容言無慍意,方知嗣伯屬襄公。」
36敬陳管見
解釋 敬陳:恭敬地陳述;管見:從管子裏觀看東西,所見極小,指淺陋的見解。畢恭畢敬地闡明自己淺陋的見解或建議。多用於自謙詞。
出處 蔡東藩《清史演義》第71回:「因禦史董元醇敬陳管見一折,內稱請皇太後暫時權理朝政,俟數年後,朕能親裁庶務,再行歸政。」
37懸鞀設鐸
解釋 懸:吊掛;鞀:鞀鼓,撥浪鼓;鐸:大鈴。吊起鞀鼓,設置鈴鐸。指聽取臣民的意見
出處 清·陳熾《議院》:「泰西議院之法,本古人懸鞀設鐸,閭師黨正之遺意。」
38謙恭虛己
解釋 虛己:謙虛,虛心。謙虛恭敬地聽取別人的意見
出處 明·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第26卷:「就是待那同僚,卻也謙恭虛己,百凡從事。」
39不賓之士
解釋 賓:客人。不以客人自居的人士。指敢於以主人翁出麵提意見和建議。
出處 南朝·宋·範曄《後漢書·周黨傳》:「天子以示公卿,詔曰:‘自古明王聖主,必有不賓之士。’」
40周聽不蔽
解釋 周聽:廣泛聽取;蔽:蒙蔽。廣泛地聽取意見就不會受蒙蔽。
出處 漢·賈誼《新書·道術》:「周聽則不蔽,稽驗則不惶。」
41老大徒傷悲
解釋 老大:年紀大;徒:徒然。年老了還一事無成隻好悲傷而已。
出處 南宋·郭茂倩《樂府詩集·長歌行》:「百川東到海,何時複西歸。少壯不努力,老大徒傷悲。」